【中安在线】高质量孕育科技成果,且看包河
包河,八百里巢湖上一颗璀璨明珠,光彩夺目。近年来,这里的gdp持续“领跑”全省县(市、区),是不折不扣的“安徽第一城区”。
诚然,“领跑”背后,科创发挥着至为关键的驱动作用。2023年上半年以来,在安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时代背景下,包河更是把科创视作一步先手棋。
看成绩
吸引科创力量加速集聚
科技创新,是包河转型发展的现实之需、必由之路。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包河有资源、有基础!汇聚了中国科大、合工大等创新核心资源,如今的包河已集聚了62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位居全市城区第一。
包河积极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池”,去年转化落地科技成果近400项,技术合同登记交易额300亿元。在2022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排名中,包河居第25位、同比前进5位。
半年后的今天,包河依旧成绩斐然:
包河开足马力,像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一样打造创新环境。上半年,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政策已兑现297家企业(单位),358个项目,共计5500余万元;“科创贷”金融产品累计发放6750万元。全区科技成果登记329个,技术合同登记总额32.6亿元,均位列城区首位。
专班共访问接待高校院所团队、各类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0余次,达成意向成果转化项目20余项……
6000平方“工大智谷”孵化器已开始装修建设工程,中关村孵化器、互联网产业园孵化器获评国家级……
定目标
科技创新“最大变量”向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转变
古人云“善弈者,谋局”。下半年,包河该怎么干?
2023年,包河将以更强担当塑造科创优势,用敢闯敢拼的劲头,努力让科技创新这一“最大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2023年的包河,已为科技创新工作已定下新目标:全年实现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900家;科技成果登记1000项;技术合同交易登记额达到250亿元;就地转化科技成果350项;力争招引市外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以上;力争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在包河区新成立企业达50家;新增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3家,新型研发机构2家。
此外,包河还将加快推进科技产业专班工作、加快“环高校科创带”建设、加快产学研项目合作对接、继续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工作、继续做好企业服务、加快推进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批工作等。
搭平台
孕育更多科创“种子”,打造完整科技创新产业生态
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包河正全力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
你瞧,在花园大道的合工大智能院里,郭帅领衔的艾瑟沃机器人科技公司,是专门针对排水管道缺陷开展人工智能检测研究的团队。
为什么会选择包河?郭帅直言,看中的就是创新创业环境。创业初期,基本是大学老师的创始团队,既缺资金,又缺人才,在融资和市场开拓上经验不足,实验室的课题经费难以支撑科技成果转化,这让郭帅团队犯了愁。
得知情况的智能院与包河区政府主动联系团队,帮助团队先后获得科技培育专项资金和创新创业扶持计划项目资助。团队很快实现就地成果转化,在合肥小西河段等多处河段均有工程应用。2022年,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率超过1000%。
作为合肥市最早一批建立的新型研发机构之一,合工大智能院连接着高校和市场,无缝对接了“实验室”与“应用场”,是包河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范本。截至目前,智能院已累计孵化、培育企业14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27家。
深耕专业领域,聚焦关键技术,专精特新企业作为生力军,持续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目前,包河区已建成13家众创空间与孵化器,其中国家级5家。未来,这里还将打造更多的创新创业载体。
通过孵化让更多的科技创新种子,孕育出铺天盖地的中小微科技企业,与区内重点企业互补,形成完整的科技创新产业生态。
强服务
为技术落地畅通“最后一米”
如今,行走在包河,能够清晰感受到,生活因科技创新变得更加美好。
让技术从不食人间烟火的“实验室”走向热闹巷陌,畅通“最后一米”尤为重要。如何让更多“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包河打出了一套“组合拳”,这就是包河的优势!
2023年,包河将集聚专业人才力量,组建“科技产业专班”,聚焦全区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协同联动、高效运转,加速推进成果转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特别是建立“专班专员”的工作机制,在区直相关部门、各街镇、大社区、包河经开区和区属国有企业设立“科技工作专员”,常态化、全方位提供科技服务。
“立足主导产业优势,瞄准未来产业布局,开展科技招商,以‘项目、政策、场景、基金’为支撑,力争招引20家以上国内优质科技企业和机构落地。”对此,包河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
不仅如此,包河区2023年继续拿出“真金白银”,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补助资金1000万元,采取“前补贴后补助”方式,支持区内企业与高校院所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方面自主开展横向项目合作。
同时,发挥区高质量发展政策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资金、基金投资、科创贷等多元化方式,支持科技招商、高企培育、平台建设、企业创新、成果转化等资金不少于1亿元,为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