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经济网】合肥市市长罗云峰:用四链融合浇灌创新丛林-pg电子下载

当前位置: pg电子下载首页  媒体聚焦

【安徽经济网】合肥市市长罗云峰:用四链融合浇灌创新丛林

时间:2023-02-22来源:合工大智能院

充分发挥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把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作为深化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方式,创新多种方式与全国大院大所合作,推动城市发展和高校院所相融共生。

◇为创新降成本是关键问题,通过打造共性平台降低创新成本。政府除了为科创单位提供好的环境、政策外,还提供基础性的共性服务。比如提供统一的文献资料、战略咨询、计量测量、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营造更加完整的创新生态环境。

◇要主动帮助科创企业勇闯无人区,陪同科学家们一起坐冷板凳,以期超前抢占未来产业先机。

参会人员在 2021 量子产业大会上参观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模型(2021  9  18 日摄 )韩旭摄 / 本刊

激发第一生产力,用好第一资源,培育第一动力,才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地处中部、坐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下称中科大)的合肥市,如何打造城校共生的创新丛林?如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如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合肥市市长罗云峰。

一棒棒接力跑出新赛道

《瞭望》:合肥汇聚了中科大、科学岛以及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创新资源,这座城市也在科技创新中不断迎来高光时刻,如何理解这两者间的逻辑关系?

罗云峰:像合肥这样的城市,自然资源禀赋不足、家底不厚,谋求城市发展只能靠科技创新。回望过去,合肥的科技创新是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的结果。历任主政者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双轮驱动。

从早年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落户合肥,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首个国家实验室入轨运行,再到深空探测实验室挂牌运行、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入列国家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设立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出现,合肥的创新优势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一代代人再把这些优势在自己所处的历史维度中放大。合肥还赶上了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契机。一座城市的发展、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在母体里孕育出来的,离不开大环境和形势支撑。

《瞭望》:在这个过程中,中科大作为这座城市最早的创新共同体伙伴,又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罗云峰:在这个创新丛林中,中科大是一个关键存在。中科大可以带动中国科学院的资源。随着中科大迁至合肥,其背后的资源也不断落户合肥。我们建成的第一个创新平台,就是十年前的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目的就是搭设平台,把中科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与产业对接,并吸引更多人才和资金。此后,类似于这样城校合作搭起的成果转化平台越来越多,比如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安徽大学绿色产业创新研究院等。

50多年前,合肥结缘中科大,打造了城校共生的典范,也形成了合肥与高校院所合作的历史传承。这些年,我们充分发挥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把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作为深化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方式,创新多种方式与全国大院大所合作,推动城市发展和高校院所相融共生。我们在全国范围寻找pg电子下载的合作伙伴,时至今日,仅落户于科大硅谷的高校院所就有30多家。

《瞭望》:开放创新是否为合肥吸引了更多人才?

罗云峰:我们广泛吸纳全国全球优质创新要素,构建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市创新平台体系,汇聚了一批领军型科学家和顶尖创新团队。近两年中科大硕士毕业生、博士留在合肥工作的比例分别为43.5%44%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毕业生留合肥的比例也很高。我们还面向全球引才。中科大有一个平台叫墨子论坛,面向全球招人,近三年每年招来的境外高层次人才都在增加。我们通过中科大、中科院的海内外校友会,不断链接全球高端人才资源,科大硅谷的目标是5年集聚10万高端人才。

让技术可达与市场需要高效衔接

《瞭望》:基础研究距离市场很远,很难在短期内产生收益。而合肥却把这个距离缩短了,越来越多的前沿科技沿途下蛋,这是怎么实现的?

罗云峰:科技创新的规律正发生变化。由于社会分工细化和市场导向的作用,一些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过程中,会引出一连串的新技术并产生效益。合肥较好地顺应了这种变化。一方面中科大等高校不断搭梯子、建平台、找市场,让创新成果和创新团队走出实验室;另一方面,我们反向引导产业链和应用端去找创新链,聚焦地方产业发展痛点难点和市场需要,定向招募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共建方向明确的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让科研活动与城市发展相向而行。最后,政府搭建资金链,通过政策引导提供光照与适宜的温度、湿度,为之浇水、施肥,让科技之花在这片城校共生的土壤结出产业之果

比如,在平台建设上,我们立足公共安全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打造为城市桥梁、地下管线等领域排雷的城市生命线工程;立足高端装备制造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共建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等。我们还通过邀请企业家担任创新导师、派遣科技工作者赴企业担任科技顾问等方式,建立良性双向交流循环,共同打造创新联合体。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以市院合作共建、股份公司运营模式,累计孵化培育企业300多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现在,这种双向奔赴已成为一种机制。

《瞭望》:可否这样理解,合肥市做的工作就是让创新找到产业,让产业找到创新?

罗云峰: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一批把科技成果和市场转化串联起来的特殊人才,这批人可以称作科技经纪人。过去,绝大多数做前沿技术研发的人不了解市场、不懂经营,而懂市场、懂经营的人,又不了解科技成果,造成科技链和产业链无法衔接,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

202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中科大、合肥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中科大科技商学院,意在破解这个难题。学院突破传统教学组织形态和专业学科局限,科学精准设计具有极强实战导向的新型教育培养模式、跨界融合的新型课程体系,探索科技产业人才培育新路径,努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探索培养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学院的首批学员主要来自高科技创业团队、科技型企业负责人、技术经理人、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服务组织管理人员、投资基金经理等,基本上来自科技链与产业链两端,有助于进一步拉近两端距离。

以场景应用

引爆新产业、新业态、新赛道

《瞭望》:2022年合肥成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罗云峰:这是我们全域化推进场景应用的一项举措,是场景驱动创新的重要探索。很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最受困扰的,就是缺乏试验场、首用地。我们要为成果转化寻找应用场景,在城市全面开放企业生产、政府应用、城市建管三类场景,每年新增应用场景上百个,每一个场景都带动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大型企业。202211月,作为科大硅谷重要标志性工程,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的首个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在合肥成立,目的就是有效汇聚各类要素资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加速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先进技术在相关领域直接应用,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通过场景驱动,让基础创新到最终应用的距离最大限度缩短,最终以场景应用引爆一系列新产业、新业态、新赛道。

《瞭望》:为什么合肥科创单位或企业大都设立在湖畔?

罗云峰:我们想把最好的资源留给科技创新。在城市规划中,最好的区域留给科研单位或创新企业。蜀西湖畔的云飞路上,几十家量子科技企业在这里落户,云飞路也被称为量子大道,云飞路再往西是中安创谷。翡翠湖畔坐落着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艳湖畔分布着清华启迪科技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单位。少荃湖边,我们规划有京东方和维信诺等高新技术企业。在柏堰湖、紫云湖畔,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正在建设发展,这里是合肥的新赛道。在宝教寺湖、焦湖畔,也规划了高科技企业研发基地。

《瞭望》:创新需要成本,除了通过缩短基础创新和市场应用的距离降低创新时间成本,还探索了哪些降成本办法?

罗云峰:为创新降成本是关键问题,我们通过打造共性平台降低创新成本。政府除了为科创单位提供好的环境、政策外,还提供基础性的共性服务。比如提供统一的文献资料、战略咨询、计量测量、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营造更加完整的创新生态环境。各科创单位不必再为此花费成本。招商引资时关注对方能给本地其他科创企业提供什么样的共性服务。比如,我们在工信部支持下建设的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看重的就是该中心能给科技企业赋能,让它们对全市的高耗能企业做诊断,优化工业体系。

《瞭望》:你是如何看待体系创新、融合创新、协同创新等概念的?

罗云峰:如果创新单元和创新要素的布局只是在物理上、数量上的无机叠加,那就谈不上体系创新,真正的体系创新是有机嵌入且能产生化学反应的。合肥的创新丛林就是一个共同体,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在此交汇,融合性、稳定性、持久性更强。

当然,我们的探索是建立在科学的判断上,需要担当。花费高成本推动科研机构、科创企业落户合肥,的确存在风险,有的周期长、短期难以看到经济效益,但要主动帮助它们勇闯无人区,陪同科学家们一起坐冷板凳,以期超前抢占未来产业先机。同时,要清楚可能的风险存在范围、会产生的表现,与科创单位一起用合伙人的心态去克服,这是对政府担当作为的考验。如果没有作为,可能的风险也许就真的变成风险了,但如果化解了,留下来的就是机会。


原文链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