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在线】架桥铺路跨越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创驿站,科研企业人员研发产品
红枫智谷,工作人员进行配件生产
合工大智能院内科研单位研发的智能设备
研发与市场间信息不对称;技术人员转化积极性不高;怀揣好技术也有创业热忱,却不知如何实现产业化……这些都是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突出难点与痛点。十年来,合肥“主动出击”、“架桥铺路”直击痛点,让成果转化跑出了“加速度”。
“实验室”到“生产线”之“桥” 把成果宝藏“挖”出来
酒香也怕巷子深,科技成果亦是如此,研发与市场间的“距离”,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痛点。这里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市场如何“看到”成果?二是研发单位如何“看到”需求?
合肥是怎么做的?从市级层面组建了4个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常态化登“门”(校门)入“室”(实验室)对接高校院所,主动对接服务中国科大等众多在肥重点高校院所。专班团队有着大批技术经纪人,这些“科技星探”能够对“成果宝藏”及时发现、挖掘、策划和服务。
安徽创新馆作为合肥市成果转化专班第一小组组长单位,牵头对接中国科大和中电科38所。今年初,专班成员、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运营有限责任公司高级项目经理王瑞芳直接驻点于中国科大,奔走于中国科大各个实验楼中。
“我们会实地深入了解成果的情况、进展和科研人员的转化需求。收集信息后,通过安徽科技大市场平台和合肥市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帮助科研人员链接市场、投资机构、上下游配套企业等各种成果转化所需的要素。”王瑞芳说。
今年5月,根据王瑞芳这一专班小组前期摸底、征集的80项中国科大可转化成果,合肥还开展了成果转化专班摸底成果项目路演中国科大专场活动。“线上线下”,一众成果集中“登台亮相”,台下,坐满了企业和投资者。
“活动让我们的成果‘走出’实验室,和市场直接对接。通过专班人员常态化的‘穿针引线’,转化更高效和通畅。”中国科大教授陈旸表示,他这次“携带”的科大团队自主研发的分布式光纤传感设备项目已经引起了许多企业的浓厚兴趣。
依托成果转化专班工作等,合肥还打造“‘科里科气’科创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路演品牌,通过线下路演线上直播方式,促进成果、产业、资本这三者有机融合,目前路演项目已有13项获得基金支持,计划投资额度达2600万元。
通过专班登“门”入“室”,让市场清楚地“看见”成果。而面向研发单位,合肥持续征集、遴选技术需求,开展“揭榜挂帅”等一系列对接活动。
今年7月,合肥举行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发布活动,集中发榜325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发榜总金额高达7.98亿元。现场,来自新型显示、高端装备、人工智能、新能源暨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众多企业将自身的技术需求“摆上桌面”,寻求“解题能者”。
就在当天,不少高校院所与企业已经顺利对接,让科技成果“落地生金”,让企业不再为技术“犯难”。
“许多高校科研人员平时大多精力是放在基础研究工作中的,其中不少研究成果都是有应用前景的。但因为不了解市场,一些成果会短暂停留在实验室里甚至纸面上。”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郭友敏说,通过“揭榜挂帅”,技术的“供需”双方无缝对接,科研人员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自身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与此同时,通过企业的交流、合作,科研人员将能获得更多的应用层面的技术参数等反馈,从而更好地以应用为导向开展研发。
技术人员到创业者之“桥” 实现“出了校门就能创业”
技术成果能投入产业应用,技术人员也能“转身”成为创业者、企业家。与中国科大东校区仅一条马路之隔的中国蜀山“科里科气”科创驿站科大站,让科大学子“出了门就能创业”。
“科创驿站科大站主要面向的就是科大的师生团队,只要他们有好的可转化成果,都可以来这里轻松创业。”合肥市蜀山区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左纲介绍。
在科创驿站中,除了为创业者提供的办公区域,还设有路演厅、交流中心、科创一站式服务中心、书吧、水吧等众多助力创业的功能区。“这里就是为初创型的技术团队服务的,在房租、水电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优惠,让大家付出尽可能少的成本,拥有更优质的创业环境。”左纲介绍,科创驿站里还有许多创业导师,会在财务、法律、公司运营等多方面为创业者提供辅导。此外,会定期组织站内团队开展路演,帮助他们进行市场对接,促进成果转化。以新工科和新医学为主,目前这里已经入驻了17家团队。
站内企业、合肥锁相光学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沈金辉介绍,依托专业技术,他们的团队主要做半导体设计、研制、生产中的检测设备。来到科创驿站后,他们迅速成立了公司,如今,他们即将向上海的一家客户交付公司第一批设备,向产业化迈出实质性一步。“我们这样以技术人员为主的轻资产初创团队想要实现技术产业化,往往需要走一条漫长的道路。但如今我们在这里是免租金的,驿站还持续帮我们接洽投资者、市场客户等等,大大加速了我们的创业进程。”沈金辉说。
同样的,针对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的科技人才,合肥建立了科学岛创客空间,打造一站式的双创服务生态。除了提供优质、优惠的创业空间,给予一系列资金扶持、创业服务等,科学岛创客空间还定期举办科学岛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将从大赛中脱颖而出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优先引入创客空间,促进就地转化。
2021年,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沈成银带领团队来到这里,依托团队多年积累的在挥发性有机物实时在线检测方面的技术,成立了中科智谱科技有限公司,将技术向环境监测、医疗健康等领域拓展,研制相关产品。“此前我们主要在‘岛上’做技术,也有过一些产业化的推进,但一直没有成立公司大规模地去做成果落地。”沈成银说,在创客空间的帮助下,团队接触到了更多的市场客户。“原来我们做产业化,主要是接收一些‘散状’的委托式订单,现在有了公司,我们更加主动。”
如今,科学岛创客空间已累计孵化项目80多个,协助企业获得融资30余次,辐射创业者近1000人次。今年6月,科学岛创客空间成功晋升为“国家级众创空间”。记者从合肥市科技局获悉,截至目前,合肥已累计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07家,其中国家级52家,基于合肥丰富的创新资源,这些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成为了创业孵化与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
体制机制改革之路 打破成果转化隐形藩篱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体制机制改革是一股重要力量。
深化与大院大所大学大企合作,多年来,合肥与中国科大、合肥工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共建了32家新型研发机构,以此实现产学研的充分融合。一头连着高校院所,一头连着市场,这些新型研发机构也培育出大批企业,将更多成果推向应用。而为促进成果转化,它们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做出了许多先行先试的探索。
“创新院2014年成立,在科技成果所有权、处置权等方面做了大量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工作。”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院长吴仲城介绍,创新院还提高了科研团队在成果转化相关收益的占比,通常达70%甚至以上。
与此同时,对转化过程中的诸多细致环节也进行改革,例如推行“协议定价”。原先,一项技术成果转化前,主要由专利权人(通常为技术发明人所在单位)找寻第三方机构进行作价评估,技术发明人参与度低和“一口价”的情况比较普遍。而协议定价,则由创新院组织,让技术发明人、专利权人与市场方“面对面”共同商讨、定价。在协议定价中,技术人员也有了更多的权力。“加速推进成果转化,就必须要调动起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新院副院长黄叙新表示。
“先研院成立后,首先做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体制机制改革。”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兴权介绍,在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方面,先研院试点项目经费包干制。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上,先研院构建具有吸引力的薪酬体系,探索自然科研系列职称自主评审。同时,抓住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机遇,加速中国科大科技成果的转让或授权,打破成果转化的隐形藩篱。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如今,这些新型研发机构还正从人才培养和储备上发力。目前,中国科大先研院、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等都开展了“双导师制”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生在合工大校区内完成相关课程教学,之后,还需进入企业做相关课题研究工作。
学校导师培养研究生的理论研究能力,企业导师培养研究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学校、企业“双导师”制的指导下培养出的人才,更“紧贴”实际需求。今后,他们将会更有能力、更迅速地投身到重点产业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合工大智能院副院长朱晓勇说。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