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工大:协同创新驱动培养创新型专业学位高水平人才-pg电子下载

当前位置: pg电子下载首页  媒体聚焦

【新华网】合工大:协同创新驱动培养创新型专业学位高水平人才

时间:2022-03-28来源:合工大智能院

新学期刚刚开始,合肥工业大学2022届专业学位研究生已然供不应求。五年来,该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率始终保持96%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超过95%。

用人单位的青睐和社会的好评,是该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好的体现。长期以来,合肥工业大学始终坚持“协同创新驱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近年来,通过深化培养体系改革,该校克服了过去曾经存在的学术研究与创新实践相脱节、培养过程与实践创新能力形成相脱节、创新能力提升与家国情怀塑造相脱节等共性问题,培养出一批批具有一流实践创新能力和强烈使命担当意识的专业学位高水平人才。

学术研究与创新实践紧密融合

来校报到后不久,该校微电子学院2021级研究生张嘉鹏就在校企联合培养班开班式上,与合肥一家高新企业技术开发以及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建立了联系。“尽管本科毕业后我已经有了5年多从事电路设计的经历,但深造期间能够得到行业领军企业的全程指导,将帮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实际需要,更好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毕业后在科技创新领域作出更大贡献打牢基础。”

1996年开始招收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至今,合肥工业大学已经拥有3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和21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过去,专业学位研究生出于未来择业、深造等需要,大多热衷于在校内开展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而高校导师也往往习惯于沿用学术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导致培养过程“学术化”倾向严重、“职业性”“实践性”特征虚化,学习成果过度注重理论探讨,从而脱离了国家相关领域行业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合肥工业大学分类制定了学位授予标准,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不片面追求论文发表,而是将技术报告、产品报告、工艺报告、发明专利、技术标准等多形式多元化成果纳入学位授予标准,始终突出对创新实践的要求。在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时,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优化,增加与企业需求相关的部分课程或内容,并聘请校外人员参与教学,使研究生及时掌握生产一线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最新的技术进展。

面向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战略需求,该校与奇瑞汽车、中铁四局、江淮汽车等100多个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学校引领创新驱动的联合培养基地,创建了协同制定培养方案、协同招生、协同授课、协同选题、协同攻关和团队协同指导的“六协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平台,形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2021年,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数之比已达到1.64:1,形成了适应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结构,为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供给和智力支持。

培养过程紧扣实践创新能力形成

安徽合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现敏,曾在国外留学专攻人工智能领域。归国后,他与自己的团队怀揣着技术,一同来到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并与学校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甄圣超一起创办了企业,并共同指导研究生。

如今,公司自主研发的伺服驱动器系列产品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厂家多种规格型号的电机上,并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而他们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也伴随着企业的成长发展,在技术创新一线得到了真刀真枪的锤炼。

培养单位及导师对学位论文创新目标的定位不明确,注重论文结果,忽视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校外导师责权利不明确,没有发挥实践指导的优势;校外实践基地运行机制不健全,未能形成分工明确、联系紧密、运行协调的“培养复合体”,难以实现知识应用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针对以上曾经制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问题,该校创建了“创新启迪、创新竞赛、创新实践”一体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把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

为了切实保障生源质量,学校在招生时,采取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两轮面试,遴选基础知识扎实、具备创新素质的研究生人选进入基地培养。在课堂教学环节,学校系统开设工程伦理、人文素质、人工智能等课程,在所有学科开设公共实验课程、设置实践学分,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强化培养全过程管理,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针对实践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激励研究生积极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

学校鼓励以校内外科研人员共同建立导师团队的方式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充分利用导师团队的多学科背景和实践工作经验,全方位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科研攻关,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引领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严把开题关,提升将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科研项目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选题的比例,依托协同培养平台,推动研究生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从源头上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方向纳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轨道上。

过硬的培养质量吸引了众多优秀青年学子。2022年,报考该校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比2015年增长214%。学校先后荣获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等称号。

塑造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2020年入学深造以来,该校管理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傅天童,一直在医疗健康智慧服务实验室学习。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傅天童在导师的带领下立即投入了可应用于方舱医院的检测机器人的研发。由于需求急迫、周期极短,傅天童经常和老师们一起披星戴月夜以继日,解决技术难题时,熬整个通宵也是家常便饭。

“在研发过程中,我们不仅专业能力快速成长,更在创新一线中深刻体会到当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和责任。”傅天童说:“现在,我把重点转移到患者临床数据分析和医疗辅助决策研究,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医患提供更优质的辅助治疗服务,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培养过程中,如何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与使命担当意识的培养以及品格教育、家国情怀塑造紧密融合?为解决这一问题,该校创建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与家国情怀塑造相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育人机制。

一方面,学校开设了工程伦理、人文素质教育等课程,将工程技术与道德价值、行为规范、责任担当结合,将科学研究与人文情怀、国家责任、历史文化结合,塑造研究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同时,学校引领专业学位研究生结合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选择科研方向,深度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实践创新和服务社会中塑造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意识。

强烈的使命担当意识,让青年学生们努力为促进国家、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在国防一线、大国重器、民族工业以及卡脖子工程等行业领域建功立业。在中航动力,学校连续联合培养了几批专业学位研究生,面对机载设备的研发和制造,刻苦攻关,保障大国重器。在奇瑞汽车,委托学校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始终是公司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助力自主汽车品牌艰苦创业,成为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周慧)


原载于新华网2022年3月23日

原文链接:



网站地图